盯紧反诈每个环节 营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

发布时间:2021-06-29  来源:工人日报  浏览次数:291

     我们不仅要在打击不法分子这个维度上保持更强的战斗力,更要在加固百姓防诈“堡垒”的维度上精准发力。反诈知识普及要让普通百姓能够看得见、看得懂,同时强化网络传播效果。反诈内容应更贴近生活,与现实场景“无缝对接”,力求让反诈知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,入脑、入心,让更多百姓养成一种防骗反诈的“本能”。

  6月21日,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,国家反诈中心的认证账号发布了一则主题为#反诈小剧场#的短视频,以轻喜剧剧情加配乐的形式,呈现了当下较为常见的购买游戏装备类骗局,并提示观众“游戏交易套路深,汇款转账需谨慎。谨防网络游戏类诈骗!”在跟帖区,不少网友说,“这样的反诈宣传深入人心,应该再多些。”

  近来,电信网络诈骗呈职业化、团体化发展趋势,诈骗手段从单纯的言语欺骗到构建生活场景等,花样百出。比如,针对不同人群心理,制定精准话术,或“喜好收割”或“情感围猎”,让人防不胜防,前不久某地反诈专员被骗巨额财产就是例子;再如,虚拟币、盗刷银行卡、杀猪盘、身份冒充等诈骗手段和相关技术运用,让人“上当一秒钟,事后悔千年”;此外,服务器、诈骗团伙等藏身境外,甚至利用暗网洗钱等,让调查、追赃更为困难。有数据显示,2020年电信诈骗案件在所有刑事案件中占比达50%。

  反诈,依然任重道远。我们不仅要在打击不法分子这个维度上保持更强的战斗力,更要在加固百姓防诈“堡垒”的维度上精准发力。

  从源头上提高百姓防诈意识,是重要一环。其中,让反诈知识有效抵达人心,将现实案例的教训转化成民众的防骗意识,都有很多文章可做,且实践证明,这些工作也往往成效显著。在不少地方,公安、银行、社区等已经行动起来,“全民反诈”正在扩大影响范围。

  如北京公安机关研发了“反诈APP”,将其二维码发布在商超、小卖铺等场所,甚至走家入户协助民众安装,当可疑诈骗电话打入时,“反诈APP”可以更大程度上实时监测并采取措施止损。再如,很多地方街道办使用生活化语言,将诸如“凡是客服要你先垫钱再退款的都是骗子”等反诈条幅拉到人员密集处。还有“简单粗暴”型的民警,在获知有人可能被骗时,直接“爬18楼阻止转账”……

  从若干年前人们受骗后火急火燎地报警,到如今越来越多地实现了警方在受害人转账前干预、拦截,多方合作封堵不法分子的行骗空间,这是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关口前移的良好实践。时下,我们更需要扩大和巩固这些反诈战果。

  一则,在形式上,反诈知识普及要让普通百姓能够看得见、看得懂,同时强化网络传播效果。像反诈条幅中的接地气式语言、国家反诈中心反诈短视频中使用的网络热门配乐等,都有事半功倍之效。二则,反诈内容应更贴近生活,与现实场景“无缝对接”,力求让反诈知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,入脑、入心,让更多百姓养成一种防骗反诈的“本能”。此外,在监测、追踪网络电信诈骗等技术方面,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方面,也要积极借鉴、学习更多国家的先进经验。

  在近日“两高一部”新闻发布会上,《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(二)》公布,其中提及,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时,查扣资金优先返还被害人。最高法也明确表示,盗用身份证办手机卡、银行卡等属于犯罪,并正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:不要错以为境外是法外之地。这些都传递出明确信号,打击电信网络诈骗,法律之剑越来越锋利。

 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,形成“天下无诈”的社会环境,不能光靠司法机关在末端补救,更要提高广大百姓的防范意识和能力,让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知识和信息识破诈骗迷局。只有各方合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空间,我们的网络环境才会更安全、更清朗。(吴迪)

信用服务客服

智能机器人客服,24小时为您服务

{{ item.time }}

{{ item.value }}
常见问题
信用知识